创新创业学院

Colleg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双创学院理论部教学大纲目录(本科考研班)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3-05-19 阅读:

“成功素质培育”课程教学大纲 1

“创新素质培育”课程教学大纲 8

“现代科技前沿与展望(上)”课程教学大纲 17

“现代科技前沿与展望(下)”课程教学大纲 22

专业带头人签名:徐蓓 教学副院长审核:万旸璐

成功素质培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 基本信息

编写依据: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考研班)

课程名称(中英文):成功素质培育(Success Quality Cultivation)

课程编号:109310001

学时学分:32 学时;2学分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

课程类别:创新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考研班)

开设学期:理工类本科专业开设在第三学期,文商艺术类本科专业开设在第四学期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创新创业学院

二、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素质、素质教育、成功、成功素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教学单元,围绕“成功素质培育”展开,阐释成功、素质、成功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旨在培养具有成功素质的人才,使学生能够立足国际国内形势,把握机遇,提升自身成功素质,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一)基本知识

了解素质、成功、成功素质、失败因子、成功素质教育等概念,明确素质和成功的分类标准,清楚大学成功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内涵。

(二)基本理论

掌握素质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成功理论、成功素质理论、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等理

论,明确理论的内涵和要求,形成理论体系。

(三)基本技能

理解素质的基本内容,清楚素质形成发展的途径及其作用,比较不同主体的素质的表现

并解析成因;区分成功的社会价值规律、成功素质决定律、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等不同理论的侧重点和适用方向,把握成功的要义;思考教育改革和时代需要的关系,明确大学成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四)关键能力

掌握培育成功素质的方法,增强逻辑思辨,学会信息搜集,提高运用所学分析、思考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践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

(五)观念品格

树立“追求卓越、走向成功”的观念;形成科学的成功观和发展观;将个人发展与时代

号召、国家需要、人民利益相结合,加强自身的素质培育,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成长为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三、 课程教学要求

教师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吃透重难点,全面把握课程深度、广度、教学进度,联系社会现象,结合信息化手段进行备课和组织教学。通过课程思政,引领学生思考素质对人发展的影响,自觉用成功素质理念培育自身,将个人的小我发展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我之中,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课前多渠道搜集授课所需的资源(图片、新闻、视频等)、熟悉教学各环节、完成详实教案撰写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结合学生学习基础设置“预习、练习、复习”三习题、及时发布学习资源和活动;课中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开发内化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活动;课后通过查阅学生活动参与和完成情况,批阅学生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释疑解惑。

学生课前主动查阅信息化平台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对课程基本知识、理论有初步的了

解和认识,按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课中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辩证思考,关注社会现实,运用所学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小组作业为小组合作)信息化平台布置的活动,将复习、练习与预习相结合,巩固所学,查漏补缺,实现内化。

四、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学单元名称

学时(理论/实践)

第一单元

素质理论

6(6/0)

第二单元

素质教育理论

4(4/0)

第三单元

成功理论

8(8/0)

第四单元

成功素质理论

4(4/0)

第五单元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及实践模式

8(8/0)

*

期末随堂考查

2(2/0)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素质理论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从教育学意义上明确素质概念的内涵。

2.基本理论:了解素质形成发展的途径,掌握素质理论。

3.基本技能:正确评析关于“素质”概念的种种说法,理解素质基本内容及作用。

4.关键能力:结合社会现象分析素质形成的途径,加强自我学习和训练。

5.观念品格:衡量自身的素质表现,结合社会所需注重自身素质提升。

【单元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开发内化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和信息化平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对“素质”的重视。通过课程思政,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分析素质在其中的表现及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认真看待自身和他人的素质表现,特别是重视观念素质和品德素质的作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前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课中通过开展讨论、测试等活动,检验预习效果,推进课程教学;课后通过测试、作业等活动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及时评阅和反馈,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了解课程学习要求和方法,掌握素质概念,明确素质形成发展途径,学会运用素质理论分析社会现象,思考自身素质提升方式。课前查阅信息化平台资源,做好预习;课中通过讨论交流,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课后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能对“素质理论”形成清晰的逻辑脉络并运用于实践。

【主要内容】

1.课程总体介绍

2.素质概念

(1)素质概念溯源

(2)素质概念评析

(3)素质的定义

(4)素质的要义

(5)素质的基本属性

3.素质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作用

(1)素质的基本内容

(2)素质的主要作用

4.素质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

(1)教育

(2)实践

(3)环境

(4)内省

【重点难点】

重点:

1.本门课程学习的意义。

2.素质概念及基本属性。

3.素质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4.素质形成发展的四个主要途径。

难点:

1.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同词源意义上的“素质”及关于素质的四种说法的区别。

2.素质的基本属性的对立统一。

3.素质的不同基本内容(特别是观念素质、品德素质)的作用及联系。

4.素质形成发展的四个主要途径的不同作用。

第二单元 素质教育理论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了解素质教育的定义,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定性。

2.基本理论:掌握素质教育理论,清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观念。

3.基本技能:厘清素质教育发展的脉络,分析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

4.关键能力:正确看待教育改革,明确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加强逻辑思辨能力。

5.观念品格:思考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联,清醒认识和把握人才需求,提升自己。

【单元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开发内化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和信息化平台展开教学,向学生介绍素质教育的历程和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通过课程思政,联系社会问题,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使学生能拥有国际视野和历史视角,学会比较分析和辩证思考,立足国情,深植素质教育观。课前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课中通过开展讨论、测试等活动,检验预习效果,推进课程教学;课后通过测试、作业等活动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及时评阅和反馈,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学习,掌握基本概念,明确素质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其实施存在的障碍,思考发展方向。课前查阅信息化平台资源,做好预习;课中通过讨论交流,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课后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能对“素质教育理论”形成清晰的逻辑脉络,清楚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在推动力,并与自身发展相结合。

【主要内容】

1.素质教育的定义

2.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定性

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4.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1)开发内化原则

(2)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5.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

(1)素质本位教育观

(2)开发·内化·创新的教学观

(3)以素质提升为标志的质量观

【重点难点】

重点:

1.素质教育的演变及定义。

2.素质教育本质规定性。

3.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和基本观念。

难点:

1.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2.实施素质教育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三单元 成功理论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理解教育学意义上“成功”的定义,掌握其属性及分类。

2.基本理论:理解成功的社会价值规律,掌握成功理论。

3.基本技能:正确评析关于“成功”概念的种种说法,明确成功的分类标准。

4.关键能力:学会用成功的定义和属性来分析社会现象,结合“大学生成功四部曲”,明确大学生实现成功的途径。

5.观念品格:树立科学的成功观,提高追求成功的主动性,把握发展方向。

【单元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开发内化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和信息化平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成功”。通过课程思政,澄清对“成功”的认识误区,使学生树立目标、坚定信念,思考自己的成功方向及对社会的影响,学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将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相结合,树立科学的成功观。课前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课中通过开展讨论、测试等活动,检验预习效果,推进课程教学;课后通过测试、作业等活动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及时评阅和反馈,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掌握“成功”的概念及属性,了解其分类,以“学业成功”为基石,思考自身的成功标准和方向。课前查阅信息化平台资源,做好预习;课中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课后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能正确看待“追求成功”这一现象,思考个人成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

1.成功的概念与属性

(1)成功的定义

(2)成功的分类

(3)成功的属性

(4)大学生成功四部曲

2.成功的社会价值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

1.“成功”的概念及属性。

2.成功的分类及标准。

3.“大学生成功四部曲”的内容。

4.成功的社会价值规律。

难点:

1.教育学意义上的“成功”同一般意义上的“成功”的区别。

2.一般成功与杰出成功的关系。

3.学业成功是大学生成功四部曲的基石。

第四单元 成功素质理论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掌握成功素质、失败因子、成功三要素等概念。

2.基本理论:理解成功素质决定律,掌握成功素质理论。

3.基本技能:正确评析成功三要素在追求和实现成功中所起的作用。

4.关键能力:思考自身失败因子的消除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5.观念品格:正视自身的不足,做好培育成功素质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

【单元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开发内化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和信息化平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素质理论和成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成功素质与个人发展的关系。通过课程思政,使学生明确苦练内功的重要性,自觉锤炼自身,消除失败因子,培育成功素质,方能在时代大潮中抓住机遇,承担“强国一代”的责任。课前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课中通过开展讨论、测试等活动,检验预习效果,推进课程教学;课后通过测试、作业等活动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及时评阅和反馈,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学会辨析失败因子和成功素质的关系,能运用成功三要素正确分析案例,把握“成功素质”这一内因。课前查阅信息化平台资源,做好预习;课中通过讨论交流,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课后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搜集成功案例并展开分析,能认识到失败因子和成功素质在追求和实现成功过程中起的作用,正视自己的失败因子,思考如何在环境和机遇面前增强自身成功素质。

【主要内容】

1.成功素质的概念

(1)成功素质的定义

(2)失败因子

(3)成功素质的外延(构成内容)

2.成功三要素与成功素质决定律

(1)成功三要素

(2)成功素质决定律

【重点难点】

重点:

1.成功素质的定义。

2.失败因子的定义和分类。

3.成功三要素与成功素质决定律。

难点:

1.成功素质与失败因子的关系。

2.成功三要素和成功的关系。

第五单元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及实践模式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掌握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概念,了解其实践模式的内涵。

2.基本理论:清楚大学成功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联系,掌握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

3.基本技能:明确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把握各实践模式的重要性。

4.关键能力:加深对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学会运用各实践模式。

5.观念品格:明确大学成功素质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意义,践行“追求卓越、走向成功”。【单元教学要求】

教师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开发内化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和学习通平台展开教学,结合我校实际,讲解大学成功素质教育各实践模式的内涵和重要性,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成功素质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思政,思考大学成功素质教育和个人成长、国家发展的关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更好地理解“立德树人”“为国育人”的重要意义。课前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课中通过开展讨论、测试等活动,检验预习效果,推进课程教学;课后通过测试、作业等活动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及时评阅和反馈,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了解大学成功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和实践模式提出的依据,结合实际把握其意义。课前查阅学习通平台资源,做好预习;课中通过讨论交流,积极参与课程学习;课后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自觉审视自己,培育成功素质,投身国家建设。

【主要内容】

1.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

(1)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定义

(2)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要义

(3)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2.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基本要求

(1)“三维”人才培养模式

(2)“全息”德育模式

(3)“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

(4)成功素质自主学习模式

(5)素质学分制评价模式

(6)实施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重点:

1.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定义和要义。

2.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五种实践模式的定义及基本内容。

3.实施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难点:

1.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大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2.实施大学成功素质教育各实践模式的意义。

五、 测评方式

1.平时测评方式及权重

平时成绩由考勤、预习测评、作业、讨论、课堂表现五个项目构成,其中考勤占10%,预习测评占30%,作业占20%,讨论占10%,课堂表现占30%。

2.期末测评方式及权重

期末开卷,成绩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方式来评定,分别从内容、表达、卷面和字数四个

方面进行评定,其中内容占50%,表达占30%,卷面占10%,字数占10%。

3.总评方式: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六、 建议选用教材

七、 参考资料

1.赵作斌,《大学素质学分制理论与实践》,现代出版社,2012年。

2.安东尼·罗宾,《唤醒心中的巨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

3.丹尼斯·韦特利,《成功心理学》(第5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

4.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幸福课》,中信出版社,2018年。

5.李伟,《素质教育新视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

6.王立新,郑宽明等,《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20年。

编写人:徐蓓 审核人:徐蓓 编写(修订)时间:2022年12 月

创新素质培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 基本信息

编写依据: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考研班)

课程名称(中英文):创新素质培育(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Quality)

课程编号:109310002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

课程类别:创新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考研班)[会计学(考研班)、投资学(考研班)、国际金融与贸易(考研班)除外]

开设学期:文商艺术类本科专业开设在第三学期;理工类本科专业开设在第四学期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创新创业学院

二、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宗旨。教师通过讲授创新学的相关理论,阐明创新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法,渗透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创新观;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应对时代挑战,勇担创新使命,并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一)基本知识

掌握创新的概念及其价值;掌握创新素质的概念及其构成;掌握思维定势的概念及其形式;掌握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创新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基本理论

掌握创新能力的形成原理;掌握思维定势的两面性理论;掌握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逆向思维、超前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基本理论;掌握观察发现法、组合创新法、列举创新法、类比创新法、设问创新法、智力激励法的基本理论。

(三)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抓住机遇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关键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观念品格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创新观,培养良好的创新素质,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人才,勇担创新使命,积极进行创新实践,自愿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付出积极的努力。

三、 课程教学要求

教师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以教材为依托,查阅相关资料,深刻理解创新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注重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促使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提升过程中提升个人的德育水平,从而使学生能学有所用,报效祖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重视教学实践与探索。教师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并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前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课中加强教学管理,运用情景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进行自我小结,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教案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要求课前学习老师推荐的学习资源,认真完成布置的三习题,熟悉当天的课程内容,带着问题上课;课中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参与教学讨论互动;课后能进一步拓展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的与要求:

第一,掌握创新学基本理论,清晰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第二,具备必要的创新思维能力;掌握突破思维障碍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可以创造性地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人才,勇担创新使命,积极进行创新实践,自愿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付出积极的努力。

四、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学单元名称

学时(理论/实践)

第一单元

创新概述

2(2/0)

第二单元

创新素质培养与训练

2(2/0)

第三单元

创新思维与训练

8(8/0)

第四单元

创新方法与训练

8(8/0)

第五单元

创新实践

10(2/8)

*

期末随堂考试

2(2/0)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创新概述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掌握创新的概念及其价值。

2.基本理论:掌握创新的过程。

3.基本技能:学会激发创新意识,开启创新思维。

4.关键能力:开启创新思维的能力。

5.观念品格:主动关注科技前沿动态,勇担创新使命,积极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单元教学要求】

教师要求深刻理解创新的概念、过程及其价值,巧妙嵌入课程思政;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示、案例分析、视频播放,加深学生对创新相关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开展课堂讨论、测试和作业等活动,并及时评阅和反馈;课后进行自我小结,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要求掌握创新的内涵及价值,能对创新的相关概念进行区分。学生在课前主动学习老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三习题,熟悉当天的课程内容;课中主动提问,参与教学讨论互动;课后主动拓展知识和关注科技前沿动态,积极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主要内容】

1.创新的内涵

(1)创新的概念

(2)创新的相关概念比较

(3)创新的过程

2.创新的分类

3.创新的价值

(1)创新与社会发展

(2)创新与国家发展

(3)创新与企业发展

(4)创新与个人发展

4.感受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

1.创新的相关概念比较。

2.创新的价值。

难点:

1.创新与发现、发明、创造、创意的区别与联系。

2.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

第二单元 创新素质培养与训练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掌握创新素质的概念、构成及其培养方式。

2.基本理论:掌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

3.基本技能:学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锻造创新品格、提升创新能力的方法。

4.关键能力:提升自身创新素质的能力。

5.观念品格:具有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努力成为德才兼备人才。

【单元教学要求】

教师要求深刻理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方式;采用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开展课堂讨论、测试和作业等活动,并及时评阅和反馈;课后进行自我小结,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要求掌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前主动学习老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认真完成布置的三习题,熟悉当天的课程内容,积极思考;课中主动提问,参与教学讨论互动;课后主动查找案例,分析创新者所具有的创新素质并进行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素质。

【主要内容】

1.创新素质的内涵

(1)创新素质的概念

(2)创新素质的构成

2.创新意识

(1)创新意识认知

(2)创新意识训练

3.创新精神

(1)创新精神认知

(2)创新精神训练

4.创新品格

(1)创新品格认知

(2)创新品格训练

5.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认知

(2)创新能力训练

【重点难点】

重点:

1.创新意识的内容及训练。

2.创新精神的内容及训练。

3.创新品格的内容及训练。

4.创新能力的内容及训练。

难点:

1.创新意识训练。

2.创新精神训练。

3.创新品格训练。

4.创新能力训练。

第三单元 创新思维与训练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掌握思维定势、创新思维的概念及其形式。

2.基本理论:掌握思维定势、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逆向思维、超前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基本理论。

3.基本技能:掌握突破思维定势和提升创新思维的方法;学会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学会利用焦点客体法进行联想思维的方法;培养想象思维能力;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创造性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学会诱发和捕捉灵感思维的方法;学会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的方法。

4.关键能力:提升九种创新思维能力,能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5.观念品格: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充满爱国热情和创新热情,具备优良的创新品质。

【单元教学要求】

教师要求熟悉思维定势和创新思维的概念;深刻理解常见的思维定势和创新思维的方式及其特点;通过课程思政,展现中国强国创新之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热情;采用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开展课堂讨论、测试和作业等活动,并及时评阅和反馈;课后进行自我小结,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要求掌握思维定势和创新思维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思维定势和创新思维的类型。学生在课前主动学习老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三习题,熟悉当天的课程内容,积极思考;课中主动提问,参与教学讨论互动;课后主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突破思维定势,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主要内容】

1.思维定势

(1)思维定势的概念及其作用

(2)九种常见的思维定势

(3)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

2.创新思维概述

(1)创新思维的概念

(2)创新思维的常见类型

3.发散思维

(1)发散思维的概念

(2)发散思维的特点

(3)发散思维的方法

4.收敛思维

(1)收敛思维的概念

(2)收敛思维的特点

(3)收敛思维训练

5.联想思维

(1)联想思维的概念

(2)联想思维的类型

(3)联想思维训练

6.想象思维

(1)想象思维的概念

(2)想象思维的类型

(3)想象思维训练

7.逆向思维

(1)逆向思维的概念

(2)逆向思维的类型

8.超前思维

(1)超前思维的概念

(2)超前思维的特点

(3)超前思维训练

9.直觉思维

(1)直觉思维的概念

(2)直觉思维的特点

(3)直觉思维训练

10.灵感思维

(1)灵感思维的概念

(2)灵感思维的特点

(3)灵感思维训练

11.逻辑思维

(1)逻辑思维的概念

(2)逻辑思维的特点

(3)逻辑思维训练

【重点难点】

重点:

1.思维定势的作用

2.九种常见的思维定势

3.发散思维的一般方法。

4.联想思维的类型及训练。

5.想象思维的类型及训练。

6.逆向思维的类型及训练。

7.直觉思维的特点及训练。

8.灵感思维的特点及训练。

9.超前思维的特点及训练。

10.逻辑思维的特点及训练

难点:

1.思维定势的突破方法。

2.思维导图的绘制。

3.提升九种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四单元 创新方法与训练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掌握创新方法的概念、特征及其形式。

2.基本理论:掌握观察发现法、组合创新法、列举创新法、类比创新法、设问创新法、智力激励法的基本理论。

3.基本技能:能独立地进行创新设计,灵活应用六种创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学会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能独立地对事物进行有价值的组合;能独立地组织头脑风暴会议

4.关键能力:掌握六种创新方法,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观念品格:提升个人的德育水平,主动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的创新行动中。

【单元教学要求】

教师要求熟悉创新方法的概念及其特点;深刻理解六种常见的创新方法及其方法列举;通过课程思政,促使学生提升个人的德育水平,引导学生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的创新行动中;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对学生进行创新方法训练,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创新方法及其步骤,能在实践中运用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开展课堂讨论、测试和作业等活动,并及时评阅和反馈;课后进行自我小结,吸取前面的经验教训,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要求掌握创新方法的概念及其特点,掌握六种常见的创新方法的概念及其类型,能在实践中运用创新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前主动学习老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认真完成布置的三习题,熟悉当天的课程内容;课中主动提问,参与教学讨论互动;课后针对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之处,灵活运用六种创新方法,积极进行创新设计。

【主要内容】

1.创新方法概述

(1)创新方法的概念

(2)创新方法的特点

(3)常见的创新方法介绍

2.观察发现法

(1)观察发现法的概念

(2)观察发现法的类型

3.组合创新法

(1)组合创新法的概念

(2)组合创新法的类型

4.列举创新法

(1)列举创新法的概念

(2)列举创新法的类型

5.类比创新法

(1)类比创新法的概念

(2)类比创新法的类型

6.设问创新法

(1)设问创新法的概念

(2)设问创新法的类型

7.智力激励法

(1)智力激励法的概念

(2)智力激励法的类型

【重点难点】

重点:

1.创新方法的特点。

2.观察发现法的类型。

3.组合创新法的类型。

4.列举创新法的类型。

5.类比创新法的类型。

6.设问创新法的类型。

7.智力激励法的类型。

难点:

1.创新方法的特点。

2.如何运用六种创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 创新实践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掌握创新项目和社会调查的定义。

2.基本理论:掌握创新项目选择、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

3.基本技能:能进行创新项目选择和社会调查。

4.关键能力:培育创新项目选择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单元教学要求】

该单元主要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教师课前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料;课中对于学生的创新项目选择能力、社会调查能力进行培育,介绍几种常见的创新创业类赛事,教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课后进行自我小结,吸取前面的经验教训,改进教案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学生课前主动学习老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三习题,熟悉当天的课程内容,积极思考;课中主动提问,参与教学讨论互动;课后能主动拓展知识,积极进行创新实践,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

【教学内容】

1.创新项目选择能力的培育

(1)创新项目选择的基本原则

(2)科技类创新项目的选择

(3)经济与管理类创新项目的选择

(4)艺术类创新项目的选择

2.社会调查

(1)社会调查的定义

(2)社会调查能力训练

3.大学生创新创业类赛事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实践项目】

项目名称1:编制创新设计方案

项目类型:综合技能实训

项目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方案设计

项目要求:创新方案设计分为发明设计类、改进设计类和外观设计类,学生任选一种进行创新方案设计

项目分类:

1.发明设计类

(1)发明设计的项目简介和背景分析;

(2)发明设计的目的、功能和创新点;

(3)设计结构图和此项设计做成实物需用材料;

(4)发明设计所运用的创新思维原理和方法。

2.改进设计类

(1)改进设计的项目简介和背景分析;

(2)原有设计的缺点或不足;

(3)改进设计后所拥有的新功能和创新点;

(4)改进设计结构图和所需用材料;

(5)改进设计所运用的创新思维原理和方法。

3.外观设计类

(1)外观设计的产品或事物;

(2)具体的外观式样(附设计图);

(3)外观设计的内涵意义;

(4)外观设计的美感或效用价值;

(5)外观设计所运用的创新思维原理和方法。

项目方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编制创新设计方案,填写《创新思维训练综合技能实训书》,教师进行指导和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项目名称2:撰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书

项目类型: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内容:围绕“互联网+”有关领域开展研究探索和申报项目

项目要求:项目内容详实、目标清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且项目预期成果明确

项目方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研,选择研究课题或创业项目,撰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书》,教师进行指导和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备注:学生从项目名称1或项目名称2中,任选一种实践项目完成即可。

【重点难点】

重点:

1.选择创新项目的基本原则。

2.科技类创新项目的选择。

3.经济与管理类创新项目的选择。

4.艺术类创新项目的选择。

5.社会调查能力训练。

6.大学生创新创业类赛事介绍。

难点:

1.社会调查能力训练。

2.如何进行创新实践。

五、 测评方式

1.平时测评方式及权重

平时成绩由考勤、预习测评、作业、讨论、课堂表现、课内实验(实训)六个项目构成,其中考勤占10%,预习测评占20%,作业占20%,讨论占10%,课堂表现占20%,课内实验(实训)占20%。

2.期末测评方式及权重

期末测评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方式来评定,分别从内容、表达、卷面和字数四个方面进行评定,其中内容占50%,表达占30%,卷面占10%,字数占10%。

3.总评方式: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六、 建议选用教材

1.赵作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2.曹福全,丛喜权:《创新思维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七、 参考资料

1.陈工孟:《创新思维训练与创造力开发》,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年。

2.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新世界出版社,2016年。

3.李天阳:《一本书读懂互联网+》,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

4.师建华等:《创新思维开发与训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

5.沃格尔:《创新思维法—打破思维定式,生成有效创意》,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

6.迈克尔·勒威克著,高馨颖译:《设计思维手册:斯坦福创新方法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

7.胡飞雪:《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

8.陈劲,赵炎等:《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

编写人: 李芳 审核人:徐蓓 编写(修订)时间:2022年12月

现代科技前沿与展望(上)课程教学大纲

一、 基本信息

编写依据: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考研班)

课程名称(中英文):现代科技前沿与展望(上)

Frontiers and Prospect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

课程编号:109320901

学时学分:在线学习32学时,线下答疑2学时;2学分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理论34学时;实践0学时

课程类别:创新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选修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考研班)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创新创业学院

二、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知识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能够提高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提升自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基本知识

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二)基本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和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知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三)基本技能

科技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四)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五)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 课程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深入浅出地论述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和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知识、展望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自然科学、高新技术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把握作为支撑现代文明的物理学技术、化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控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五大高新技术,从而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建立学生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学单元名称

学时(在线/线下)

第一单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与展望

12(12/0)

第二单元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前沿与展望

8(8/0)

第三单元

物理学前沿与展望

4(4/0)

第四单元

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前沿与展望

4(4/0)

第五单元

化学的前沿与展望

4(4/0)

线下答疑

2(0/2)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与展望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2.基本理论:

高性能计算机、新型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科学、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生物信息学、未来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技术发展的趋势。

3.基本技能:

计算机科学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4.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计算机科学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5.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论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展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把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1.了解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关键技术和挑战。

2.了解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的发展。

3.了解信息化战争、企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4.掌握云计算的概念、特点、服务类型、商业模式、体系结构及关键计算,了解云计算的应用及其进展。

5.掌握大数据的概念、特点、应用、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了解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6.掌握人工智能的概念、标准,人工智能的应用及前景。

7.掌握物联网的概念、特征、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了解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8.了解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9.了解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生物信息挖掘技术、基因组信息学、生物芯片。

10.了解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

1.云计算的概念、特点、服务类型、商业模式、体系结构及关键计算。

2.数据的概念、特点、应用、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

难点:

1.人工智能的应用及前景。

2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第二单元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的前沿与展望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2.基本理论:

半浮栅晶体管器件、石墨烯器件、超级电容器,无线充电技术、掌握光纤通信、全光通信、RFID与量子通信的相关知识、技术发展的趋势。

3.基本技能: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4.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5.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论述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展望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发展的基础知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1.了解掌握半浮栅晶体管器件,石墨烯器件的应用与发展。

2.了解掌握超级电容器,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情况。

3.了解掌握光纤通信和全光通信的前沿应用与发展情况。

4.了解掌握RFID与量子通信的前沿应用与发展情况。

【重点难点】

重点:

光纤通信和全光通信的前沿应用与发展情况。

难点:

RFID与量子通信的前沿应用与发展情况。

第三单元 物理学的前沿与展望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物理学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2.基本理论:

物理学发展简史,经典物理学的成就与危机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走向,天体物理学的前沿动态,宇宙的现状与未来,微观物理学的前沿技术,医用物理学的前沿动态。

3.基本技能:

物理学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4.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物理学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5.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论述物理学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展望物理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学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物理学发展的基础知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1.了解物理学发展简史。

2.了解经典物理学的成就与危机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走向。

3.了解天体物理学的前沿动态。

4.了解宇宙的现状与未来。

5.了解微观物理学的前沿技术。

6.了解医用物理学的前沿动态。

【重点难点】

重点:

经典物理学的成就与危机。

难点: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走向。

第四单元 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前沿与展望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控制科学与工程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2.基本理论:

控制科学和工程这门学科的组成和发展;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的相关知识、技术发展的趋势。

3.基本技能:

控制科学与工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4.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控制科学与工程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5.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论述控制科学与工程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控制科学与工程的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展望控制科学与工程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控制科学与工程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控制科学与工程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基础知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1.了解控制科学和工程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了解每个二级学科各有哪些新的技术发展和突破。

2.了解机器人的概念和关键技术原理,了解机器人的应用背景。

3.熟悉3D打印的特点,了解常用的3D打印技术和打印材料。

【重点难点】

重点:

3D打印的特点。

难点:

常用的3D打印技术和打印材料。

第五单元 化学的前沿与展望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化学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2.基本理论: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有机化学发展前沿方向;现代分析化学发展现状;现代分析化学发展趋势;现代分析化学发展前沿。

3.基本技能:

化学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4.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5.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论述化学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化学的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展望化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化学发展的基础知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1.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沿动态。

2.了解有机化学发展的简史。

3.掌握近几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的领域。

4.了解分析化学发展的趋势。

5.掌握分析化学在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6.了解全球化学领域TOP3的期刊。

【重点难点】

重点:

近几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的领域。

难点:

分析化学在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五、 测评方式

1.平时测评方式及权重

章节任务点40%、测试40%、讨论10%、作业10%。

2.期末测评方式及权重

测试40%,作业60%。

3. 总评方式: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

六、 建议选用教材

大学素质教育特色教材编委会编:《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与展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七、 参考资料

1.刘金寿:现代科技与人类未来,中国大学MOOC。

2.刘金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编写人: 李耀宗 审核人:徐蓓 编写(修订)时间:2022年12月

现代科技前沿与展望(下)课程教学大纲

一、 基本信息

编写依据: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考研班)

课程名称(中英文):现代科技前沿与展望(下)

Frontiers and Prospect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I)

课程编号:109320901

学时学分:在线学习32学时,线下答疑2学时;2学分

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理论34学时;实践0学时

课程类别:创新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选修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本科专业(考研班)

开设学期:第六学期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创新创业学院

二、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知识进行详细介绍,使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能够提高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提升自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基本知识

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二)基本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和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知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三)基本技能

科技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四)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五)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 课程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深入浅出地论述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和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知识、展望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自然科学、高新技术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把握新能源、核能、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从而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建立学生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

教学单元名称

学时(在线/线下)

第一单元

新能源发展前景

6(6/0)

第二单元

核能应用与负面效应

6(6/0)

第三单元

从蒸汽机到高铁

6(6/0)

第四单元

飞机与航空

4(4/0)

第五单元

火箭与航天

4(4/0)

第六单元

改变生活的新材料

6(6/0)

线下答疑

2(0/2)

(二)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新能源发展前景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新能源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2.基本理论:

能源概述、新能源与绿色能源开发。

3.基本技能:

新能源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4.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新能源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5.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论述新能源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新能源发展的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展望新能源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新能源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新能源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新能源发展的基础知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1.了解能源概述。

2.了解新能源与绿色能源开发。

【重点难点】

重点:

新能源开发。

难点:

绿色能源开发。

第二单元 核能应用与负面效应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核能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2.基本理论:

核能概念,释放核能的两种途径。核裂变能与核电站,核反应堆的结构,核聚变能与受控核聚变,实现受控核聚变的四个条件。核裂变能利用的利弊分析,核聚变能利用的利弊分析。

3.基本技能:

核能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4.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核能应用的能力,创新能力。

5.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论述核能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核能发展的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展望核能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核能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核能应用与负面效应,掌握核能发展的基础知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1.了解核能开发及应用。

2.了解核能应用之利与弊。

【重点难点】

重点:

核能开发及应用。

难点:

核能应用之利与弊。

第三单元 从蒸汽机到高铁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从蒸汽机到高铁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2.基本理论:

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历史,火车的诞生与改进历史,内燃机车与电气机车的诞生与改进历史,城市轨道交通的两种主要形式,高速列车的发展,动车与普通列车的区别,动车与高铁的概念区别

3.基本技能:

交通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4.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5.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论述从蒸汽机到高铁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展望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交通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基础知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1.了解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

2.了解火车的诞生。

3.了解内燃机车与电气机车。

4.了解地铁与轻轨。

5.了解动车、高铁、磁悬浮。

【重点难点】

重点:

动车、高铁、磁悬浮。

难点:

地铁与轻轨。

第四单元 飞机与航空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飞机与航空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2.基本理论:

人类自古以来都做过的飞行尝试,莱特兄弟的探索发现,创新实践,成功的关键,飞机发明以来其制造和应用的飞跃和发展。

3.基本技能:

飞机与航空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4.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飞机与航空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5.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论述飞机与航空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展望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飞机与航空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飞机与航空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飞机与航空发展的基础知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都做过的飞行尝试。

2.了解莱特兄弟的发明飞机的历程。

3.了解飞机的发展历程。

【重点难点】

重点:

莱特兄弟的发明飞机的历程。

难点:

飞机的发展历程。

第五单元 火箭与航天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火箭与航天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2.基本理论:

火箭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宇航的梦想,变星际航行理想为现实,人造地球卫星,现代火箭的标志,航天飞机,空天飞机,人类目前最快的飞行器,超时空旅行可否实现。

3.基本技能:

火箭与航天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4.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火箭与航天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5.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论述火箭与航天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展望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火箭与航天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火箭与航天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火箭与航天发展的基础知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1.了解火箭的起源与发展。

2.了解太空飞行器。

3.了解宇宙航行展望。

【重点难点】

重点:

火箭的起源与发展。

难点:

太空飞行器。

第六单元 改变生活的新材料

【单元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新材料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

2.基本理论:

材料的概念,新材料的概念,纳米材料的特点,纳米技术的应用范围,新型金属材料的特性,高分子合成材料的成分、特性,新型非金属材料的分类、特性,生物材料的特性、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复合材料的品种、特点如何和未来发展趋势。

3.基本技能:

新材料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

4.关键能力:

获取和运用新材料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

5.观念品格:

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单元教学要求】

要求教师论述新材料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解读新材料发展的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展望新材料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了解新材料发展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科技的社会功能。

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新材料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特征,掌握新材料发展的基础知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1.认识新材料。

2.了解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应用。

3.了解新型金属材料。

4.了解高分子合成材料。

5.了解新型非金属材料。

6.了解生物材料。

7.了解复合材料。

【重点难点】

重点:

1.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应用。

2.高分子合成材料

3.新型非金属材料

难点:

复合材料的品种、特点如何和未来发展趋势。

五、 测评方式

1.平时测评方式及权重

章节任务点学习70%、讨论30%。

2.期末测评方式及权重

测试40%,作业/小组任务60%。

3.总评方式: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

六、 建议选用教材

《大学素质教育特色教材》编委会,《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与展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七、 参考资料

1.刘金寿,现代科技与人类未来,中国大学MOOC。

2.刘金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编写人:李耀宗 审核人:徐蓓 编写(修订)时间:2022年12月